談到時間管理,很多人的潛意識里是“有意義、快節(jié)奏、高效率”等關鍵詞。對時間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率決定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將傾向于何種生活方式,產(chǎn)生什么樣的社會價值,走向什么樣的人生。
自出生開始,在時光的軸承上每個人都公平享有同等的時間,但隨著每一分、每一秒的蛻變成長,個人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個體所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卻千差萬別。有的人從出生開始便在家庭熏陶教育中漸漸被父母家人的思想、品行、習慣所感染,形成了好的性格。而有些人源于父母整天“以玩為主,吃好喝好足矣”的放縱型教育,幼年便成為了不受管教的“熊孩子”;有些人在學校教育階段充分利用時間認真學習,刻苦修練,用知識與智慧武裝自己,有些人找不到學習動機,沒有學習目標,上課走神,做事馬虎,對家長、老師的指令都心不在焉;有些人在步入社會、步入工作崗位后依舊不忘學習初心,在工作實踐中兢兢業(yè)業(yè),履職盡責,利用一切時間全面改變和升華自己,崗位也隨之晉升,物質與精神收獲滿盈,還有些人沒有工作目標,當短期內(nèi)崗位工作無法滿足個人預期后,很快便出現(xiàn)厭倦、懈怠、混日子等職場不良心態(tài),漸漸沒有了工作動力與干勁,做事拖延,“摸魚”混日子,找不到存在感,心理落差大,收入平平,生活也自然過的很辛苦。這些歸根結底都是個體對時間的利用方法問題,也是造就不一樣人生的秘訣。 我們通常會把在工作期間偷懶、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稱為“摸魚”,當然也源自對“渾水摸魚”的職場理解。有些人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刷短視頻等“上癮”行為,這種欲罷不能的反復行為雖然在短時間里帶來了一定的低級快樂,但也成了消耗個人時間的第一利器,甚至導致工作、生活、學習等投入時間的大比例失衡。然而在相同的時間里,有些人初見清晨時便不負好時光,迎著朝陽從“新”到“心”,以勤奮學習、健康運動、高效工作等方式奔向美好,把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上,且每一件事情都能交上滿意的答卷,最終也邁向了自己的“破繭成長”之路,一步一步穩(wěn)定攀升。事實證明,你把自己的時間用在了哪里,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是選擇抱著手機、開著小差,在原地打轉,空虛與懊悔?還是踏踏實實向前走好每一步,在職場賽道上獲得先機、奔跑在前、保持領先?這是一個很容易辨識并找到答案的問題。在該奮斗的日子理應珍惜時間,及時努力,讓每一天都變得高效,并在單位時間里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想要讓時間變得“沒縫隙”,從任何一個當下開始都為時不晚。 莫讓“摸魚”偷走時光,愿所有人都能沉溺于自己的光芒。(生產(chǎn)技術環(huán)保部 張洪剛)